陈老先生的门吱呀一声开了,他一边披着衣服一边问:“两位这么早啊,是不是有什么事?”
“陈老,我们就此告别,回仁风圩去了。”徐复回答。
“不是吃过早饭再走吗?我叫我内人早点做饭。”陈老先生说。
“不了,谢谢,我们时间比较紧,就此别过出。”徐复看看天色说。
陈老,看看他俩行色匆匆,知道确实有事,就没有再劝。穿衣从房子里出来。与他俩出了院子,话别后,远远的看着他们走上山岗,才放下举酸的右手。
徐复背着包裹在前引路,陈奇挑着一担竹编箩筐,跟着后面,顶着春天早上的春光,这天色越来越明朗的时候,他们上到了大路上。
晨光未破晓,古驿道石板路上已浮起青灰色的雾。六名挑盐汉子,踩着露水打湿光滑照人的石阶,扁担压得肩头凹陷成两道血槽。
徐复提着包裹往山上赶路,陈奇挑着货担跟在后面,迎面正撞见一支黑漆漆的队列——千年古道被草鞋磨得溜光,脚板却像生了根的藤蔓,每一脚都精准咬住湿滑的棱角凹凸。
盐担坠得竹扁担弯成弦月,青筋在古铜色的脖颈上突突跳动。领头的老挑夫喉结滚了滚,闷雷般的“嘿呦“从胸腔震出,后边五条嗓子立即接上“嘿呦“,应和声撞在对岸崖壁上,惊起几片扑棱棱的灰斑鸠。盐粒碰撞篾筐缝,沙沙簌簌地响,湿水打湿他们宽大的裤腿上,凝成白花花的盐霜。
拐弯处石阶突然陡起,老扶夫脖颈暴起青紫的筋络,汗珠顺着扁担木纹滚落,在晨光里亮得像撒落的银角子。后生们喘得像破风箱,却始终没人敢卸担——这程盐要赶在晌午前送到码头,迟了潮水一退,货船可不等苦力。
徐复摸出手帕要递,陈奇拽住他衣袖摇头。两个穿长衫的读书人侧身贴住崖壁,目送盐担队逆着朝阳往云海里钻。最后一声“嘿呦“散在雾里时,他们看见老挑夫后颈的汗巾,早被盐渍腌成了硬邦邦的壳。
石头砌的古驿道一眼望不到头,从山脚沿着弯弯的山嘴,一路延伸到山顶,刚刚那几个走夜路的汉子,挑着盐担赶路,上气不接下气的疲惫印象,深深刻印在徐复的脑海里。
还有他们从身边交汇走过,听闻到一股股汉酸味,就知道他们有多少日,都没有时间洗澡了,辛苦的挑夫日子,要如何改变,这种落后的生产和运输方式。
“老陈,要不要停下歇会儿?”徐复上了一个台阶,到了一个平台,回头问。
“老徐,空担子不重,等到了山顶再说吧,顺便可以喝口水。”陈奇说。
“行。我们现在太落后了,现在的交通运输,还基本上靠肩挑背扛,刚才看到那些挑夫,我都十分感慨。”徐复认真地说。
“是啊,要改变的确实很多,我们任重道远。”陈奇回应。
“所以现在我们主要任务是赶紧展党员,通过运动,打土豪分田地,扩大巩固根据地,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。”
“老徐,你喝过洋墨水多,那些大事需要你来规划。”
两人边走边聊,长长的石板路,留下了一路的未来创想和民生话语。
到了山顶,两人喝过隘口处的清亮山泉水,这时,天色越来越阴沉了,山泉边交颈言欢的两棵大枫树和大荷树,伸展树姿上下狂舞,山风一阵紧是一阵。
“老徐要下雨了,我们赶紧到前面的茶亭里去躲雨。”喝过水的陈奇挑起担子,回头跟徐复说。
“好的,你前面走,我马上就来。”徐复回应。
山顶的天空像突然涂了墨,黑漆漆的,五米外都看不见人。山脊线在铅云里起伏如受伤的脊梁。千年枫树擎着铁铸的骨架刺破云层,去年深秋的红叶仍固执地粘在枝头,像悬着千万盏将熄未熄的血灯笼。与之对峙的荷树王张着翡翠巨伞,新抽的嫩芽却蜷成颤抖的拳头——整座山都在等待那声迟来的春雷。
徐复扶住被山风掀飞的竹斗笠时,瞥见茶亭褪成灰白的蓝布挡风帘正在抽筋似的痉挛。十步外的陈奇突然卸了担子,麻绳捆扎的竹筐撞在青石板上,震得竹扁担嗡嗡作响。两人之间的空气突然凝成胶质,连松涛声都暗哑了。
“要闯雨了!“陈奇抹了把颈间的盐花,喉结在汗湿的衣领上艰难滚动。他肩头两块深褐色的茧印突然抽搐起来,仿佛预感到雨水浸润的刺痛。荷树王最顶端的枝桠开始画起凌乱的符咒,惊飞的白颈鸦撞在枫树痂结的树瘤上,洒落几片带血的羽毛。
徐复的长布衫下摆已吸饱了潮气,食指关节的墨痕在低气压里晕成青灰的雾。他刚摸到茶亭裂纹纵横的褐红色马条石门柱,远天忽地裂开一道白色条带。枫树上残存的红叶霎时褪成惨白,荷树新叶的蜷曲里渗出细密的汗珠,整座茶亭的茅草顶簌簌抖落经年的尘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