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章第54章朝堂风云
开封城今年的秋天凉的特别早,还未到十月,不少人家已经换上了厚衣服。
蔡京昨晚只睡了几个时辰,天还没亮就起床了,在仆人的服侍下换上了京中如今最流行的棉布衣裳。
感受着身上柔软贴肤的触感,他缓缓舒了口气。
人一上了年纪难免畏寒,穿得厚了平日在屋里又容易出汗,这棉布虽然不比丝绸顺滑轻薄,但吸湿性却是顶好的。最重要的是,此物在大宋是件稀罕玩意,乃是最近从那二龙山贼子处流出来的,属于高层人士必备。
想到二龙山,蔡京不由顿了下,半天,颤颤巍巍地走出房门。
小儿子蔡修早就在外面等他,见了人恭敬地行礼道:“父亲。”
蔡京笑眯眯地颔首示意,关切地询问儿子最近看了哪些书,在工作上可曾遇到什麽困难。倘若有外人在此,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对普通的父子,并为他们之间的慈孝所感动。谁又能想到,眼前这位竟是四起四落,权倾朝野的大奸臣。
蔡京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,行动迟缓不说,连眼睛都已看不清东西。不过他依旧不愿离开权力中心,经过这几十年的经营,朝堂上但凡身居高位的与其多多少少都有些关系,所以现在大部分事情都交给小儿子处理。
他的几个儿子都被封大学士,唯有幼子蔡修羽翼未丰,只能亦步亦趋跟在父亲身後,不敢有丝毫违抗。
两人出了府,乘车一路来到皇宫正南的端礼门,蔡京在儿子的搀扶下了马车,望着巍峨壮丽的宫墙,老人突然想起了什麽,转头与蔡修道:“之前立在这儿的元佑党籍碑可还在?”
“自是在的,前两年还又加了些,如今上面已有三百人了。”蔡修点头。
蔡京满意地拈须,所谓的“元佑”是先帝宋哲宗第一个年号,当时小皇帝只有十岁,由高太後监国辅政,在高太後的支持下,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纷纷上位,大加铲除异己,蔡京当时甚至被流放到南方养老。
是的,蔡京是个新党,不光支持变法,还属于新党的中心人物,他的亲弟弟正是王安石的女婿,当年也正是靠着这层关系,在官场上如火箭般扶摇直上。
不过北宋时期的党争,在後期已经属于无解的存在,基本上与国家百姓毫无关系,为争而争,不是你死就是我亡。当蔡京拜相後,于今上的默许下在皇宫附近立起了这座碑,上面刻的都是些旧党人士,或者说蔡京看不顺眼的人名字,其中不乏司马光丶苏轼丶苏辙丶黄庭坚等名噪天下的人物。
蔡京对待这些人,活着的要贬官流放,死了的也要遗臭万年。
这块碑是蔡京胜利的象征,每次看见,都无比地骄傲,而现在,他马上就要奔赴下一场斗争。
老者眼中精光暴起,转瞬间,又恢复了耸眉搭眼的模样,老实地由宫人引路,慢慢悠悠地来到垂拱殿。
殿内,百官见了他,纷纷上前打招呼,蔡京也一一微笑回应。北宋的朝堂没有後世那般肃穆,虽说官员们不能落座,但说些闲话还是没问题的。而在满室的恭维中,唯有右侧某几个人显得格格不入。
童贯与高俅两个武职冷冷地看着这一切,他二人本来与蔡京也算蛇鼠一窝,但最近却因为些事情意见相左,再加上两个人本职工作拉胯被官家厌弃,十分看不上蔡京这副春风得意的样子。于是拉了跟蔡京关系不睦的大儿子蔡攸入夥,形成小团体,经常给蔡京使绊子。
朝堂上暗流涌动,可当今圣上赵佶却一无所觉。
伴随着笑意,这位大宋的领导者走进了垂拱殿。
说来也是无奈,身为天子,一举一动都代表了整个国家,在朝堂上理应严谨庄重,像赵佶这般情绪外露万万不该。也难怪当时太後点他为皇帝,朝中大臣表示“端王轻佻,不可君天下”。
不过经过这些年的执政,可以说但凡有点原则的都无法在皇帝身边混下去,剩下的溜须怕马之徒也就随着他了。
而官家如此兴奋也是有原因的,根据前线来报,那位让自己两次三番难堪的金国国君完颜阿骨打在前几日暴毙,继任者是他的弟弟。
可以说,赵佶能安稳当皇帝到今日,与周边的环境也有关系。现在神州大地,无论东南西北,国君都费拉不堪,从某些角度,赵佶甚至比他们强点儿。而完颜阿骨打的横空出世,就好像野狼掉进兔子窝内,自打称帝,文治武功甚至道德水准都对周边国家形成降维打击,弄得向来自视甚高的赵天子十分不自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