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章阎解义开解许大茂
阎解义每日看着许大茂像热锅上的蚂蚁,为了升职忙得晕头转向,四处奔走“跑官”,最终却一无所获,心中不禁泛起一丝不忍。
毕竟,自己收了许大茂一幅珍贵的郑板桥画作,虽然不是他最有名的画,但也是真迹。
郑板桥是清代着名画家,“扬州八怪”之一,其画以竹、石、兰蕙为最工,多以水墨见长,极少着色,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。
郑板桥画竹最为着名,其《竹石图》中,竹子往往挺拔坚韧,与石头相互映衬。《竹石图》,是他六十三岁时所创作,通过画竹来抒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态度,题画诗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更是点睛之笔。
郑板桥笔下的兰花,秀逸多姿,与竹子搭配相得益彰。在《兰竹图》中,他用浓墨画花,淡墨写叶,疏密相间,层次分明,展现出兰竹的神韵和气质。
《墨竹图》多为写意之作,以水墨画成,竹叶不施色彩,但却能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,表现出竹子的形态和神韵。
如北京故宫珍藏的《墨竹图轴》,小写意挥洒、墨色酣畅、疏密有致,配以郑板桥的诗与“六分半书”,堪称诗、书、画三绝的艺术珍品。
郑板桥画兰画竹几乎都用墨笔,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,奔放而不流于狂纵。画竹竿多用中锋,有时作老竿间用侧锋;画瘦叶、小叶用中锋,肥叶则多用侧锋。
无论绘画内容的多少,都能体现“多而不乱,少而不疏”的原则,整体效果耐看,表现的主要事物和内容通过细节进行表述,全幅构图精巧和谐、浑然一体。
他作画要求关心民苦、反映底层劳苦大众的需求,艺术实践与民间疾苦紧密相连,常通过题识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,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意义。
思索再三,阎解义决定再次和许大茂谈谈,为他拨开眼前的迷雾。
阎解义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
他深知许大茂如此奔波却无果,背后定有隐情。终于,在一个静谧的傍晚,阎解义把许大茂叫到了自家小院。
许大茂一脸疲惫地走进来,看到阎解义,勉强挤出一丝笑容:“解义兄弟,找我啥事啊?”
阎解义看着许大茂憔悴的模样,心中有些感慨,指了指板凳:“大茂哥,坐吧。咱哥俩好好唠唠。”
两人坐下后,阎解义沉吟片刻,缓缓说道:“大茂哥,你最近的努力我都看在眼里,可为啥升职的事儿还是没动静,你有没有想过是其他原因?”
许大茂苦笑着摇摇头:“解义兄弟,我能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,实在是想不明白啊。”
阎解义叹了口气,犹豫了一下,还是决定直言相告:“大茂哥,我跟你说句实话吧,你一直升不了职,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出在你老丈人的身份背景上。”
许大茂闻言,脸上露出惊讶和疑惑的神情:“我老丈人的背景?这跟我升职有啥关系?”
阎解义点点头:“你老丈人的家庭成份可能比较敏感,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,这对你的展影响很大。领导们在考虑升职人选时,家庭背景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。”
许大茂愣在那里,半晌说不出话来。过了好一会儿,他才喃喃自语道:“怎么会这样……我从来没想过是这个原因。”
阎解义看着许大茂失魂落魄的样子,接着说道:“大茂哥,不是我打击你,就目前的情况来看,你想当上领导,除非你把自己老丈人举报了,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希望。但就算真这么做了,对你以后的展也不见得有好处。”
许大茂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,举报老丈人,这可不是一件小事。
且不说老丈人对他一直不错,单从人情伦理上讲,这也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。
而且就算举报了,自己在厂里乃至整个圈子里的名声也可能会受到影响,以后的展前途也未必光明。
“解义兄弟,你说我该怎么办?难道我真的就没希望了吗?”许大茂的声音带着一丝绝望。
阎解义拍了拍许大茂的肩膀,安慰道:“大茂哥,环境使然,不是你不够努力,有些时候要认命。”
许大茂低头沉思了许久,心中五味杂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