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最新小说>北宋发生了什么大事 > 第93章 第 93 章 出征(第1页)

第93章 第 93 章 出征(第1页)

第93章第93章出征

垂拱殿,北宋皇帝日常接见群臣并处理国家大事之处。

一群身着朝服,有些憔悴的男子束手站立在大殿两侧,最前方的赵孝颖面容平静,直视着远处不知在想些什麽。

从仁宗时起,大宋宗室的谱牒定期修纂制度就已经形成,直至今日,更是十分完善,宗正寺每十年主持一次修纂,先是统计皇族人数近况,之後由衆位宗老们商讨具体事宜,最後汇报给皇帝。没问题就举行告礼,即昭告天地丶宗庙丶社稷,整个仪式非常复杂,但完成之後所有参与的人都能收到朝廷的奖赏。所以总的来说,大家还是非常乐意参与其中的。

不过今日的气氛明显不同。

伴随着内侍的禀报,身着窄袍,腰系金玉环带的赵淳楣大步走了进来。

宋朝有规定,天子平日要佩戴平角幞头乌纱帽,赵淳楣觉得那东西又重又不方便,只用钗子挽了个发髻便出门。

她连穿衣打扮都要跟旁人不一样,有人不屑地想,然而却不敢表露分毫。

在赵孝颖的介绍下,赵淳楣对在场宗室有了个大致的了解,因为时间紧迫,她便不卖关子,直接了当地开口道:“两位太上皇的驾崩,想必衆位都已知晓,今日不光是要统计现在宗室的具体情况,关键还是得给他们上个谥号。”

大家有些发懵,给皇帝上谥号,那不是礼官的任务吗,事成之後通知他们一下修改玉牒就是了,怎麽要跟他们讨论?然而下一秒,衆人就明白了。

“我左思右想,觉得幽和愍这两个字比较合适,你们说呢?”

幽,违礼乱常曰幽;暴民残义曰幽;淫德灭国曰幽。

至于愍,则更直接,指在乱世之中却没有任何作为。

这两个都是妥妥的恶谥,而从唐代开始,已经很少给皇帝上恶谥了,也难怪礼部不敢轻易点头,必须要宗正寺配合。

一些人听完当场就气得跳脚,其馀的虽然比较温和,但也表示这两个是不是过了。虽然赵佶确实荒丶淫无道,赵桓也是没什麽作为,可毕竟宋朝没真亡在他们俩手上,赵淳楣这不是给续上了吗,还有的希望从伦理亲情的角度感化她,求着高擡贵手,给父子俩留个体面。

赵孝颖冷眼旁观,半晌,暗中叹息。原本那太上皇死的不明不白,宗室们这次是抱着兴师问罪的打算,结果才一个上谥号就让官家反客为主,只能说宗室确实人才凋零。

平静地听完大家发表意见,赵淳楣点了点头,“衆位说得有礼,是我想得浅了,等会儿就让朝廷重新决议。”

见皇帝如此从善如流,衆人的面色稍微好些,也跟着说了几句软话。

“你们也知道,小女虽也是皇室中人,但出身乡野,处理内政定然有力所不及之处,以後还需多多仰仗叔伯们。”赵淳楣笑眯眯,紧接着又道:“因着金人背信弃义,不光杀了两位太上皇,还扣留其遗体,我已经决定与金国开战,即日御驾亲征,不知你们哪人愿意与我同去,为国尽忠啊?”

话音刚落,宗室们顿时大惊失色,身体抖如筛糠,倘若没有先前那一遭,可能不少人还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梦想跃跃欲试,然而在经历被俘虏至敌国後,不少人都要PTSD了,即使回到大宋,回忆起当时的境遇都泪流满面浑身颤抖。现在说去打金人,宁愿一头撞死!

连忙告病的告病,推脱的推脱,连带着赵佶赵桓,也重新记恨上了,说白了宗室遭这些罪还不都怪那二人昏庸!

赵淳楣百无聊赖地坐在龙椅上,任由下方乱作一团,突然,一道苍老的声音打断了满室嘈杂,“都闭嘴!”

赵仲理威严地视线从侄孙们的脸上一一扫过,宗室们纷纷闭嘴,他身为太宗之孙,目前老赵家辈分最高的人,平日处事公允,一直非常受尊敬。之前的各种讨论,赵仲理没有发表任何见解,直到现在,才开口主持大局。

他看向赵淳楣,“官家,对于两位太上皇所遭遇的我亦深憾,说到底,都是老夫这个当长辈的没有及时规劝,才让他们犯下大错,至于谥号,全由朝廷做主就是。我们这些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,真去了战场只会添乱。”

“还有,听闻被虏者已经返回宋地,其中不乏太上皇儿女,老臣认为,这些人在金国吃尽苦头,若是这麽回来,难免有在京城百姓面前失仪之嫌,不若暂时安置在齐州,等官家乘胜归来,与您一起以彰大宋国威。”

赵淳楣眯起眼睛,对方这段话信息量非常大,一来以长辈之口,坐实了前两任皇帝的错,如此她登上皇位就是纠乱反正,再也挑不出一点毛病。至于将赵佶那帮儿子放在齐州就更有意思了,衆所周知,山东半岛是赵淳楣的大本营,说句龙兴之地也不为过,齐州靠近青州,从上到下都是赵淳楣的亲信,把那些皇子留在那儿,看着是给赵淳楣个保证,实际上更像是保护那帮人。毕竟傻子也知道皇帝在外打仗九死一生,一些有心人肯定要撺掇王爷搞事,而赵淳楣如此手段,赵仲理不相信那些人能斗得过她。

作为族里最年长的,他必须竭尽全力保护皇室的每一个。

沉默片刻,赵淳楣忽然笑出了声,“那就依太叔祖的,宗正寺有您跟伯祖在,我出门在外也可高枕无忧了。”

真是的,她又不是杀人狂,虽然确实有过利用亲王们钓鱼的打算,但也还没决定,这麽防着她干嘛,赵淳楣有些抱怨地想,全然不考虑自己给旁人造成了多大压力,毕竟她这一路上来,未免太过吓人。

在其点头後,赵仲理明显松了口气,深深地行了一礼,“那麽,祝官家武运昌隆,老臣恭候您与将士们凯旋。”

最终,与宗室们的交锋已双方各退一步完美解决。

处理完皇族内部,赵淳楣一刻都没有停歇,立即做战时准备。说实话,宗室那边的退让帮她省去了许多麻烦,毕竟金人杀了赵佶赵桓这件事,不管怎麽想都站不住脚。

朝中如宗泽等忠君爱国思想浓厚的将领官员,一时间甚至不能接受,毕竟他们当初能同意赵淳楣登基,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迎回二圣。不过现在有全体宗室背书,那局面就不一样了。于公,他们都是跟随赵佶赵桓一道北上返程,路上是什麽情况再清楚不过,于私,这些人都是两位皇帝的血脉至亲,人家一口咬定就是金人杀的,你还能怎麽办。

心理学上有个自我欺骗理论,可以提高主体的幸福感,虽然大家都明白,杀二帝的大概率就是赵淳楣,但既然有人证明不是,那麽为了国家的稳定,衆人也愿意这样欺骗自己。更何况,还有金人这个靶子在,如今国仇君恨齐聚,促使不少将领红了眼见,势要向金人讨回公道。

对此,赵淳楣决定兵分两路,西路由宗泽带领七万大军,韩世忠为副将,与太原城的五万驻军汇合,以守为主,可以适当进攻骚扰,抵抗金国。

东路赵淳楣挂帅亲征,携鲁智深丶秦明等人,也领十万大军,渡过黄河收复大宋失地。

金人两次南下,都是兵分两路,并且都取得了巨大收获,预计此番也是一样。

这两路明显赵淳楣的任务更重,毕竟放在任何时代,守比攻都要轻松得多,更何况如今太原正是军民一心,兵强马壮的时候,又新修了城墙,金人想要拿下基本不可能。东路不光要进攻,而且赵淳楣本人在,金人必然会将更多的兵力集中在此,而鲁智深秦明等人虽然知兵,打仗治军也还不错,但相比宗泽韩世忠这些名将还是差得多。

对于这点,赵淳楣也有自己的理由,她带的十万兵马,几乎都是二龙山的老人,与其找个不熟悉的将领,还不如知根知底的更容易训练。

除此之外,赵淳楣还点了花荣作为亲兵跟随在左右,在下旨之前,她犹豫了许久,当面对花荣,甚至第一次産生了逃避的念头。

原因很简单,花荣作为“皇夫”,按理来说女儿尚在襁褓,他又能在前朝走动,所以多多少少地要跟着理政,而这道口子一旦开了,那日後想要收回就难了。所以赵淳楣此举就是明着昭告天下,自己不会让花荣沾染到一丝皇权。

换句话说,倘若她死在战场上,花荣也不用回来了。

“我……那个。”赵淳楣低头,想要开口,却被对面打断。

“不用说了,我懂你。”花荣笑着摇头,就是因为懂,知道赵淳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,所以他没有丝毫怨愤,况且他是个武人,就这麽看着妻子上战场自己也做不到无动于衷。

赵淳楣微怔,片刻後,轻笑出声。是啊,一起经历了这麽多,临到关键时刻,倒是她患得患失了起来。

正了正神色,迎着外面刺眼的阳光,坚定迈出脚步。

出征,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